【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7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品味台灣咖啡文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6-9 14:11:33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品味台灣咖啡文化

 


咖啡店之所以令人著迷,在於提供的不只是一杯飲品。

 

巴黎左岸象徵著文化,咖啡廳裡孕育藝術、哲學、革命;

 

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不在於味道,而是環境和情調,大多不願閉門 "獨酌",即使一小杯的價錢足夠在家裏煮上一壺。細細的嘗,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一喝就是大半天。

 

法國人喝咖啡的習慣,表達著一種優雅的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寫意感。

 

同樣的類似氣氛也在維也納,在維也納人們只要付一杯咖啡的錢,就可以在咖啡館度過悠閒的時光,會友、下棋、看書、寫書、讀報(通常會提供許多國家的報紙),或在一個不顯眼的角落裏看電視。某些咖啡店有自已的特定顧客族群---作家或藝術家,大多數咖啡館裏則是各類顧客雲集。

 

全世界咖啡消耗量最大的美國人,幾乎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離不開咖啡。

 

喝掉了世界咖啡生產量的三分之一。

 

一般而言,美國生活比較忙碌緊張,不像歐洲、中東一帶的人民那樣能以悠閒心情享受咖啡。

 

義大利咖啡的特色,表現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個快字;

 

作得快不超過十秒鐘,喝得也快。一般義大利人起床第一件事馬上煮一杯咖啡,不分男女幾乎從早喝到晚。咖啡到了中東古國,又宛如一千零一夜裏的傳奇神話,是蒙了面紗的千面女郎,既可以幫助親近神,又是沖洗憂傷的清泉。

 

中東(土耳其)咖啡,是不過濾咖啡渣的,甚至喝的時候把咖啡渣吐出來是一種不尊敬的行為。


咖啡館雖然是西方文化的產物,但台灣咖啡文化的形成卻與日本有相當大的關 係,在日治早期,咖啡館主要以日籍人士經營為主,以台北市為例,多集中今台北市衡陽路一帶;

 

後來,隨著台籍留學生回國及台灣社會對西方文化的漸漸了解,開始有了維特、天馬茶坊及波丽路等台灣人開設的咖啡館的出現,並多集中在大稻埕地區(今台北市迪化街一帶)。

 

隨著藝文人士藉由咖啡館的相互聯結,強化了歐美咖啡館與人文精神結合的意涵與傳統,使咖啡館與藝文結合的色彩更加強烈,遂造就了台灣現今咖啡館文化的精神。

 

 

台北‘ECOLE Café 學校咖啡


位於永康商圈的學校咖啡,坐落在新生國小、金華街旁,擁有小庭院是一大特色,店長個人的音樂蒐藏也極為豐富,不定期更會舉辦讀書會、電影放映會、小型音樂會等等,老闆希望提供設計、藝文相關的朋友一個空間,想當然爾店裡許多傢俱和擺設都極具巧思,是一個相當有現代歐風的咖啡文化空間。

 

 

台中 Forro


音樂人王雁盟回到台中,發夢說要為所有人創造一個"For ALL"的友善環境。

 

這裡不只有咖啡和音樂,還可以靜靜的看書,上網,餵貓; 也可以找三五好友一起來看表演,趕影展,聽講座。

 

有日系風味的Forro Café’,每逢週末幾乎都有演出活動,最特別的事Forro Café’提供BB民宿,每位住宿Forro B&B的房客都享有一張「飲料兌換券」,可兌換店內飲品或三明治、貝果,提供四種房型,可由後院的造型迴旋梯直接上樓,進出不受一樓咖啡店營業時間影響,既能享受樓下微量音樂聲又能聞見咖啡香,絕對是最具藝文養分的選擇。。

 


台南 Masaloft咖啡


鄰近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的Masa loft是一個以書和空間為主的一家咖啡店,loft是這家店的初始構想,提供一個空曠無邊界的空間,從戶外到室內,讓你也融入這一個空間,享受這個空間。

 

這是一個創新、一個無拘束的環境,你可以當做你的家、你的書房。

 

一整面白色的大片書櫃是店家唯一的牆壁,它讓很多愛書人分享喜愛的書,也讓愛書人尋找屬於他內心渴望的一本書,在這裡一定可以找到你想讀的那本書。

 

不定期提供藝文資訊、咖啡豆、書籍資訊。

 


高雄 豆皮文藝咖啡館


豆皮已經在高雄營業已將近十年,店內的空間,在5/1之後即將有新的面貌,主張藝術即是生活,有獨立出版的CD,也有健康的飲食,名為咖啡館,但其實它出名與特別的並不是咖啡(但店內的飲料、餐點還是很好吃),而是空間與行動。

 

老板是以行動藝術從事者自居,想要經營一個空間,可以讓各種實驗、草根性的藝術工作者有各表演與交流的場所。

 

店內有架老舊的鋼琴,有些殘破不堪,有些音彈不出來、走音,不過用這架鋼琴在店內表演,剛好符合這空間的特色與氛圍。


豆皮文藝咖啡館位處較為沒落的鹽埕區,跟這裡的步調、氣味很像,有種慵懶、頹廢的風格。

 

店內環境安靜,週末夜晚會有行動藝術、音樂等藝文表演。

 

 

花蓮 樸石咖啡


創辦出花蓮地方人文誌《O'rip》的璞石咖啡館,知名度已經不在話下,璞石咖啡館在1998的6月6日開張,原本學藝術的老闆將工作檯設在店中間,接平面設計的案子,請一位夥伴兼賣咖啡,二樓則借給喜歡藝文需要空間發表的團體或個人。


最初幾年沒有架招牌,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家什麼店——其實害羞的老闆也只有「讓它成為藝文人士有個可以聚的地方」模糊的想法,最清楚的是,想回到成長的花蓮過生活。

 

所以起因很簡單,之後就隨機生長了。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APwEdviXHB6FD1bkqc4xpR4-/article?mid=15590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武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6 02:21 , Processed in 0.31250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