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2:35
【中風之證】
因於土濕,土濕之故,原於水寒。
寒水侮土,土敗不能行氣於四肢,一當七情內傷,八風外襲,則病中風。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氣而右降,氣分偏虛,則病於右,血分偏虛,則病於左,隨其所虛而病枯槁,故曰偏枯。
左半偏枯,應病在足大指,足厥陰肝經行於足大指也。
若手大指亦病拳曲,則是血中之氣滯也。
右半偏枯,應病在手大指,手太陰肺經行於手大指也。
若足大指亦病拳曲,則是氣中之血枯也。
究之左右偏枯,足大指無不病者,以足太陰脾行足大指,太陰脾土之濕,乃左右偏枯之原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3:03
【土濕則腎水必寒】
其中亦有濕鬱而生熱者。
然熱在上而不在下,熱在肝膽而不在脾腎。
而肝膽之燥熱,究不及脾腎寒濕者之多,總宜溫燥水土,以達肝木之郁。
風襲於表,郁其肝木,木鬱風生,耗傷津血,故病攣縮。
木達風息,血復筋柔,則攣縮自伸。
其血枯筋燥,未嘗不宜阿膠、首烏之類,要當適可而止,過用則滋濕而敗脾陽,不可不慎。
風家支節攣縮,莫妙於熨法。
右半偏枯,用黃 、茯苓、生薑、附子,左半偏枯,用首烏、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熱熨病處關節。
藥氣透徹,則寒濕消散,筋脈和柔,拳曲自松。
藥用布巾縛住,外以火爐溫之,三四次後,氣味稍減,另易新者。
久而經絡溫暢,發出臭汗一身,氣息非常,膠黏如飴,則支體活軟,屈伸如意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3:23
【其神迷不清者】
胃土之逆也,其舌強不語者,脾土之陷也。
以胃土上逆,濁氣鬱蒸,化生痰涎,心竅迷塞,故昏憒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脈緊急,牽引舌本,短縮不舒,故謇澀不能言語。
此總由濕氣之盛也。
仲景《金匱》:
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者,風邪外襲,郁其臟腑之氣,非風邪之內入於臟腑也。
一切羌、獨、艽、防驅風之法,皆庸工之妄作,切不可服!
惟經臟病輕,但是鼻口偏邪,可以解表。
用茯苓,桂枝、甘草、生薑、浮萍,略取微汗,偏斜即止。
其大便結燥,緣於風動血耗,而風動之由,則因土濕而木鬱。
法宜阿膠、蓯蓉,清風潤燥,以滑大腸。
結甚者,重用蓯蓉,滋生枯槁。
龜板、地黃、天冬之類,滋濕伐陽,慎不可用,中氣一敗,則大事去矣。
庸工至用大黃,可恨之極!
其痰涎膠塞,迷惑不清者,用葶藶散下之,痰去則神清。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3:52
【葶藶散】
葶藶(三錢) 白芥子(三錢) 甘遂(一錢) 研細,每服五分。
宿痰即從便下。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4:25
【歷節根原】
歷節者,風寒濕之邪,傷於筋骨者也。
膝踝乃眾水之溪壑,諸筋之節奏,寒則凝冱於溪穀之中,濕則淫 於關節之內,故歷節病焉。
足之三陰,起於足下,內循踝膝,而上胸中。
而少厥水木之升,隨乎太陰之土,土濕而不升,則水木俱陷,於是癸水之寒生,乙木之風起,肉主於脾,骨屬於腎,筋司於肝,濕淫則肉傷,寒淫則骨傷,風淫則筋傷。
筋骨疼痛而肌肉臃腫者,風寒濕之邪,合傷於足三陰之經也。
其病成則內因於主氣,其病作則外因於客邪。
汗孔開張,臨風入水,水濕內傳,風寒外閉,經熱鬱發,腫痛如折。
雖原於客邪之侵陵,實由於主氣之感召,久而壅腫拳屈,跛蹇疲癃。
此亦中風之類也,而傷偏在足。
蓋以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寒濕,地下之濁邪,同氣相感,故傷在膝踝。
諸如膝風、香港腳,色目非一,而究其根原,正自相同。
凡腿上諸病,雖或木鬱而生下熱,然熱在經絡,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則是濕寒,必無濕熱之理。
《金匱》義精而法良,當思味而會其神妙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4:46
【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四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白朮(二錢) 附子(二錢) 知母(四錢) 防風(四錢) 麻黃(二錢) 生薑(五錢) 煎大半杯,溫服。
歷節風證,支節疼痛,足腫頭眩,短氣欲吐,身羸發熱,黃汗沾衣,色如柏汁。
此緣飲酒汗出,當風取涼,酒氣在經,為風所閉,濕邪淫 ,傷於筋骨。
濕旺土鬱,汗從土化,是以色黃。
其經絡之中,則是濕熱,其骨髓之內,則是濕寒。
法宜朮、甘培土,麻、桂通經,知母、芍藥,瀉熱而清風,防風、附子,去濕而濕寒。
濕寒內消,濕熱外除,腫痛自平。
若其病劇,不能捷效,加黃 以行經絡,烏頭以驅濕寒、無有不愈。
一切膝風、香港腳諸證,不外此法。
烏頭用法:
炮,去皮臍,切片,焙乾,蜜煎,取汁,入藥湯服。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5:11
【痙病根原】
痙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風寒也。
太陽之脈,自頭下項,行身之背,發汗太多,傷其津血,筋脈失滋,復感風寒,筋脈攣縮,故頸項強急,頭搖口噤,脊背反折也。
《素問?診要經終論》: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螈 ,即痙病之謂。
以背膂之筋,枯硬而緊急故也。
太陽以寒水主令,而實化於丙火。
蓋陰陽之理,彼此互根,清陽左旋,則癸水上升而化君火,濁陰右轉,則丙火下降而化寒水。
汗亡津血,陰虛燥動,則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熱,是以身首發熱而面目皆赤也。
寒水絕其上源,故小便不利。
背者,胸之府,肺位於胸,壬水生化之源也。
肺氣清降,氤氳和洽,蒸為雨露,自太陽之經注於膀胱,則胸膈清空而不滯。
太陽不降,肺臟壅鬱,故濁氣上衝於胸膈也。
太陽之經,兼統營衛,風寒傷人,營衛攸分,其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風傷衛也,其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寒傷營也。
病得於亡汗失血之後,固屬風燥,而汗血外亡,溫氣脫泄,實是陽虛,滋潤清涼之藥,未可肆用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5:34
【栝蔞桂枝湯】
栝蔞根(四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飲熱稀粥,取微汗。
治風傷衛氣,發熱汗出者。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5:52
【葛根湯】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先煎,去沫) 桂枝(二錢) 芍藥(二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微汗。
治寒傷營血,發熱無汗者。
痙病是太陽證,亦有在陽明經者。
若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齒 者,胃土燥熱,筋脈枯焦之故。
宜重用清涼滋潤之味,不可拘太陽經法。
甚者,宜大承氣湯,瀉其胃熱乃愈。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6:22
【濕病根原】
濕病者,太陰濕旺而感風寒也。
太陰以濕土主令,肺以辛金而化濕,陽明以燥金主令,胃以戊上而化燥,燥濕相敵,是以不病。
人之衰也,濕氣漸長而燥氣漸消,及其病也,濕盛者不止十九,燥盛者未能十一。
陰易盛而陽易衰,陽盛則壯,陰盛則病,理固然也。
膀胱者,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肺氣化水,滲於膀胱,故小便清長。
土濕則肺氣堙郁,不能化水,膀胱閉癃,濕氣浸淫,因而彌漫於周身。
濕為陰邪,其性親下,雖周遍一身,無處不到,究竟膝踝關節之地,承受為多。
一遇風寒感冒,閉其皮毛,通身經絡之氣,壅滯不行,則疼痛熱煩而皮膚熏黃。
濕陵上焦,則痛在頭目,濕淫下部,則痛在膝踝,濕侵肝腎,則痛在腰腹,濕遍一身,上下表裡,無地不疼,而關竅骨節,更為劇焉。
其火盛者,鬱蒸而為濕熱,其水盛者,淫 而為濕寒,而總之悉本於陽虛。
法當內通其膀胱,外開其汗孔,使之表裡雙瀉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6:41
【茵陳五苓散】
白朮 桂枝 茯苓 豬苓 澤瀉等分,為散,每用五錢,調茵陳蒿末一兩,和勻,空腹米飲調服一湯匙,日三服。
多飲熱湯,取汗。
濕家日晡煩疼,以土旺午後申前,時臨未支,濕邪旺盛也。
若發熱惡寒,是表邪閉固,加紫蘇、青萍,以發其汗。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7:01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茯苓 甘草等分,為末,大麥粥汁和服一湯匙,日三服。
濕從大小便去,尿黃糞黑,是其候也。
濕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熱,小便黃澀,法宜清金利水,以瀉濕熱。
若濕邪在腹,肺氣壅滯,以致頭痛鼻塞,聲音重濁,神氣鬱煩,當於發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瀉肺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7:22
【苓甘梔子茵陳湯】
茵陳蒿(三錢) 梔子(二錢) 甘草(二錢,生) 茯苓(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治小便黃澀,少腹滿脹者。
服此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其色正赤。
一宿腹減,濕從小便去矣。
濕家腹滿尿澀,是木鬱而生下熱,法當利水瀉濕,而加梔子,以清膀胱。
若濕熱在脾,當加大黃、芒硝。
如濕熱但在肝家,而脾腎寒濕,當加乾薑、附子。
若膀胱無熱,但用豬苓湯,利其小便可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7:42
【黃膽根原】
黃膽者,土濕而感風邪也。
太陰濕土主令,以陽明戊土之燥,亦化而為太陰之濕。
設使皮毛通暢,濕氣淫蒸,猶得外泄。
一感風邪,衛氣閉闔,濕淫不得外達,脾土堙郁,遏其肝木。
肝脾雙陷,水穀不消,穀氣瘀濁,化而為熱。
瘀熱前行,下流膀胱,小便閉澀,水道不利。
膀胱瘀熱,下無泄路,熏蒸淫 ,傳於周身,於是黃膽成焉。
其病起於濕土而成於風木,以黃為土色,而色司於木,木邪傳於濕土,則見黃色也。
或傳於飲食,或傷於酒色,病因不同,總由於陽衰而土濕。
濕在上者,陽鬱而為濕熱。
濕在下者,陰鬱而為濕寒。
乙木下陷而陽遏陰分,亦化為濕熱。
甲木上逆而陰旺陽分,亦化為濕寒。
視其本氣之衰旺,無一定也。
其游溢於經絡,則散之於汗孔。
其停瘀於膀胱,則泄之於水道。
近在胸膈,則涌吐其腐敗。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8:05
【遠在腸胃】
則推蕩其陳宿。
酌其溫涼寒熱,四路滌清,則證有變狀而雅無遁所,凡諸疸病,莫不應手消除也。
穀入於胃,脾陽消磨,蒸其精液,化為肺氣。
肺氣宣揚,外發皮毛而發汗,內滲膀胱而為溺。
汗溺輸泄,土不傷濕,而木氣發達,則疸病不作。
陽衰土濕,水穀消遲,穀精堙郁,不能化氣,陳腐壅遏,阻滯脾土,木氣遏陷,土木鬱蒸,則病黃膽。
中氣不運,升降失職,脾陷則大便滑溏,胃逆則上脘痞悶。
濁氣熏騰,惡心欲吐,惡聞穀氣。
食則中氣愈郁,頭眩心煩。
此當擴清其菀陳,除舊而布新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8:24
【酒醴之性】
濕熱之媒,其濡潤之質,入於臟腑,則生下濕,辛烈之氣,騰於經絡,則生上熱。
汗溺流通,濕氣下泄而熱氣上達,可以不病。
汗溺閉塞,濕熱遏瘀,乃成疸病。
其性嗜熱飲者,則濡潤之下傷差少,而辛烈之上傷頗重。
其性嗜冷凍飲料者,則辛烈之上傷有限,而濕寒之下傷為多。
至於醉後發渴,涼飲茶湯,寒濕傷脾者,不可勝數,未可以濕熱概論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8:40
【腎主蟄藏】
相火之下秘而不泄者,腎臟之也。
精去則火泄而水寒,寒水泛濫,浸淫脾土,脾陽頹敗,則濕動而寒生。
故好色之家,久而火泄水寒,土濕陽虧,多病虛勞,必然之理也。
水土寒濕,不能生長木氣,乙木遏陷,則生下熱。
土木合邪,傳於膀胱,此疸病所由生也。
其濕熱在於肝膽,濕寒在於脾腎。
人知其陰精之失亡而不知其相火之敗泄,重以滋陰助濕之品,敗其脾腎微陽,是以十病九死,不可活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9:01
【甘草茵陳湯】
茵陳(三錢) 梔子(三錢) 大黃(三錢) 甘草(三錢,生) 煎大半杯,熱服。
治穀疸腹滿尿澀者。
服後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其色正赤。
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9:19
【茵陳五苓散】
白朮 桂枝 豬苓 茯苓 澤瀉等分,為散,每用五錢,調茵陳蒿末一兩,空腹米飲和服一湯匙,日三服。
多飲熱湯,取汗。
治日暮寒熱者。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9:33
【硝黃梔子湯】
大黃(四錢) 芒硝(三錢) 梔子(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治汗出腹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