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柏林圖書館(德國)】 StaatsbibliothekzuBerlin-PreussischerKulturbesitz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1992年元旦,普魯士文化基金會國立圖書館(StaatsbibliothekPreussischerKulturbesitz)和德國國立圖書館(DeutscheStaatsbibliothek)合併,成為國立柏林圖書館,一個圖書館位於兩個建築物裡,沒有我們習慣的分館概念,它們是一個單位。
國立柏林圖書館是個一般性的研究圖書館,它是普魯士文化基金會(StiftungPrussischerKulturbesitz)的一部分,由德國政府及地方州政府補助預算。
1661年以普魯士圖書館為名成立,它的館藏於1939年就已達到3,000,000餘冊,外加70,000冊手稿,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部分資料被轉移至西柏林,其中較珍貴的手稿及善本書都留在杜賓根大學圖書館(UniversityLibraryofTubingen)。
為了符合德國的新規定,於1962年將圖書館交給普魯士文化基金會,1967/1968年間再接收杜賓根大學圖書館的藏書。
1989年時共有工作人員476名,全年度經費為49,452,650馬克,其中有8,738,750馬克是購書及裝訂費;
1990年的館藏大約有4,000,000冊左右的圖書,64,916件手稿(其中有10,232件是西洋手稿,32,467件為東方手稿,20,959件樂譜,及其他),3,150件搖籃本,448,713幅地圖,850,884件縮影資料,31,130種現期期刊(其中有21,226種是外國的)。
波士登馬街(PotsdamerStrasse)的館舍於1978年12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從1967年破土以來,歷時12年,直到1978年才完工,是德國戰後的重要圖書館建築之一,長方形的圖書館和泰加勝區(Tiergartem)的市政規畫融合在一起,企圖成為當地的文化中心。
一樓有展覽室及閱報室,以及大廳的流通臺、柏林聯合目錄;
經過天梯,穿過長廊及餐飲區,進入二樓,除了一般閱覽室及資訊中心之外,還有5個專科閱覽室;
書庫由頂樓至地下二樓,目前正將地下停車場改建成書庫,有特別的傳送設備供傳遞資料之用。
除了一般國家圖書館的正常作業之外,它還與德國圖書館協會(DeutschesBibliotheksinstitut)共同建立維護國家連續性出版品資料庫,根據政府的指示辦理下列事宜:編輯期刊及報紙,東歐館藏、東方文獻、名人真蹟的聯合目錄,國內及國際館藏互借的交換中心,官書的交換中心,以及國際標準書號局。
圖書館對外免費開放,任何人都可以進館借閱,18歲以下未成年需要監護人的書面同意,手稿之類的特殊館藏有特定的借閱規則,大部分的館藏都可以外借,或者供館際互借;
閱覽室可容納600人,放置常用的180,000冊圖書及3,000種期刊,資訊中心存放各種目錄;
1989年的流通量是66,024冊;
由館外借入供讀者使用的圖書有6,700冊。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