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諦岡祕密檔案館】 ArchivioSecretoVaticano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梵諦岡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高地上,是天主教會教皇及其教廷的所在地。
西元5世紀羅馬城主教乘西羅馬帝國滅亡之機建立了教皇統治,在聖拉夫連契教堂建了個檔案庫,以保存教皇的檔案。
後因庫房太小,於5世紀下半葉遷入拉托蘭宮。
9世紀又在聖彼得大教堂建了個檔案庫,收藏外交和法律方面的檔案,12世紀遷入梵諦岡宮。
14世紀初,教皇受制於法國王室,被迫將教廷遷至阿維尼翁(Avignon),帶走了部分檔案。
1611年,教皇保羅五世下令將分散在拉托蘭宮、阿維尼翁、聖安琪爾城堡及巴拉丁山塔等虛的檔案集中到梵蒂岡宮,1612年正式稱為梵蒂岡祕密檔案館。
該館由教皇指定一名紅衣主教直接掌管,檔案官員亦選自神職人員。
館藏檔案雖經19世紀初被拿破崙劫運巴黎,遭到很大損失,但仍頗為豐富,自4世紀起連續至今,其中最古老的是西元394年的檔案。
內容包括歷任教皇的訓諭珍本及登記冊;
各國君主、諸侯致教皇的信件,如中國明代寫在綢緞上的一封信和成吉思汗寫在羊皮紙上的一封信;
記載教皇神職活動和慈善活動的文件;
羅馬教廷對外關係的文件和締結條約的正本,教皇派駐各國的機構和代表形成的文件;
法院系統的檔案,如早期異端裁判所的文件,審判伽利略的記錄及伽利略的悔過書;
有關財政的檔案,用文藝復興時期教皇財政談判的文件,有關各國贈款及商業活動的材料等;
聖部各機構的議事錄、決議和各種證書,還有大量捐贈。
遺贈、購買和沒收的私人檔案。
這些檔案不僅反映了教皇與教廷千百年來的宗教活動,也反映了中世紀歐洲各國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情況。
所有檔案被畫分為10類,由8個部門分別保管。
該館檔案過去一直祕而不宣,祇有教皇及教皇恩准的有關教會人士才能查閱,直至1878年才開始對各國學者開放19世紀初以前的不觸及教皇利益的檔案,後又放寬到1903年以前的檔案。
許多研究者在羅馬設立研究機構,專門研究該館檔案。
該館檔案尚有很大部分未及整理,查找不便,據估計,按現有的19名工作人員計算,還需100年才能整理完畢。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