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分析法】 CirculationAnalysis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流通分析法是依據圖書館流通紀錄,統計分析館藏被使用情況的評鑑法。
由於圖書館館藏圖書多數均可外借,因此根據流通分析紀錄,可以具體了解圖書成功地被讀者使用的情形。
由於每個圖書館的流通紀錄單所記載的資料不盡相同,因此可以調查的項目也會有所差別。
一般而言,依據流通紀錄統計可以了解讀者的類型、圖書類別、語言、出版年等。
若圖書館已經採流通自動化作業。
則此項統計業務將可由系統隨時統計得知。
分析流通紀錄可以達到以下作業的需要:(一)找出罕用的館藏,以作為將來移架或淘汰資料的參考。
(二)分析滿足流通量達某百分比的核心館藏,作為增購複本或研擬以其他方式增加讀者借閱這些資料的機會。
(三)經由統計分析了解某些學科占總流通量的比例及在館藏資料中所占的比例,探討該學科資料的讀者使用行為。
(四)了解館藏使用者的特質。
依據理論而言,各學科的館藏在整個館藏量中所占的比率,應該與該學科流通量占全部流通量的比率相近,如此才可顯示該館館藏發展政策是正確的。
若差距過於懸殊,則圖書館應該考慮適當的修正館藏發展政策及圖書經費的分配。
以流通分析法評鑑圖書館館藏有以下的優缺點:(一)優點方面:1.足以客觀反應讀者借閱館藏的情形與讀者的類型。
2.流通資料所記載資料易於統計分析,若是自動化系統,則更容易獲得所需要的統計數據。
3.流通紀錄統計的時間與樣本大小有彈性,可以根據研究目的與需要,作有彈性的統計處理。
4.流通紀錄所登載的資料客觀且容易計算。
(二)缺點方面:1.流通分析法並未包含館內使用的統計,不足以完全顯示館藏被使用的情況。
2.流通紀錄僅顯示讀者成功的使用館藏,未能記錄讀者失敗的情況。
3.某些使用頻繁的資料,因不易借得,使得流通紀錄並沒有完全反應出讀者的資訊需求。
4.某些館藏使用率低,無法分辨是因館藏資料過時或是館藏品質不佳所致。
流通分析法是圖書館經常使用的調查法之一。
在使用此調查方法時,必須了解許多因素會影響到流通量,例如借閱圖書的冊數、期限、手續、書架陳列的方式等。
因此依據流通紀錄分析資料時,除了考慮館藏的因素外,應該將相關的變因一同納入考慮。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