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不丹】 亦作布丹(Bhutan),為喜馬拉雅山脈中的小王國,北接我國之西藏地方,南連印度阿薩密省之西北側,西方則以一小段國界與錫金毗鄰。
該國面積約四萬七千方公里,人口(西元一九七七年)一百二十餘萬,首都為辛布(Thimphu)。
地形上,不丹屬於喜馬拉雅山東段南麓,全境多山並被若干南北向的支脈所隔斷,這些支脈緊密、短小而高峭,對交通造成很大的阻礙,故不丹居民多集中分布於山間的深谷,經營農牧業,高處多種植小麥、大麥、青稞,低處則為稻米、玉米。
不丹居民本係藏胞的支族,信奉喇嘛紅教,我國舊稱之為本魯克巴,且一向為我國之藩屬,及後英國勢力伸入印度半島,乃於一七七二年開始與英帝國接觸。
英國曾在一八六五年揮軍入侵不丹,訂立條約,不丹不少土地即在這時併入印度領土,此後不丹成為英國之保護國,政治上乃中、印間的緩衝性小邦,有如尼泊爾。
一直到了一九一○年,英國才將外交自主權歸還不丹,但一九四七年印度獨立後,外交上均步隨印度。
而印度亦輒以鉅款援助不丹,以示恩惠。
至今,不丹仍採用印度盧布作為基本貨幣。
政體上,不丹的世俗領袖稱為世襲大君(Maharaja)是不丹的唯一統治者,另設一象徵式的議會,以為輔弼。
又該國已於一九七一年正式加入聯合國。
(黃朝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