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碩 發表於 2012-12-13 13:08:53

【馴鹿】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馴鹿</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Caribou, Reindeer</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辭書名稱】哺乳類</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學名:Rangifertarandus(Linnaeus,1758)形態:是鹿科動物中唯一兩性都有角者,角很發達,前後枝都有多個分叉,雄鹿角長度52~130公分,雌鹿角長度23~50公分;</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為適應在雪地上行走,蹄寬大而平,蹄間分隔深;</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為適應寒冷氣候,底毛厚重濃密,外毛長而粗,背部深褐色到灰色,腹部、腿內側和臀部毛色較淺或白色,亞種R.t.pearyi毛色幾近白色;</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頭軀幹長120~200公分,尾長7~21公分,肩高87~140公分,體重60~318公斤。</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分布:斯堪地那維亞、德國、波蘭、俄羅斯北緯50度以北、蒙古、中國大陸東北部、阿拉斯加、加拿大、美國北部、格陵蘭。</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生態習性:棲息在北極凍原和周遭北方針葉林中,有些族群則分布在較南、海拔較高的山區森林,主要在白天活動,快跑時速可達60~80公里,視力差,聽覺中等,主要靠嗅覺來偵測食物和敵人,大部分族群會隨季節遷移到食物與遮蔽較好的地區,冬天和夏天的活動區域可能相隔1,000公里,遷移時一天移動距離約19~55公里,有些個體一年移動的距離至少5,055公里,是所有獸類中移動距離最遠者,但不遷移的族群中,活動範圍僅100~200平方公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以各種植物的嫩芽、莖葉、地衣為食,北美地區的族群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0.4~0.6隻,最高密度約每平方公里1.5~1.9隻;</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群居性,一地區的個體通常可分為不同的遷移群,一群數量從幾十隻到幾十萬隻不等,各自按其遷移路線聚集行動,北美地區約有百餘個遷移群。</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馴鹿通常在春天遷移時聚集成大群,5~6月時雌鹿會離開生殖,之後的夏季,馴鹿會以小群生活,到秋季遷移時再聚成大群;</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生殖季雄鹿爭取與5~15隻雌鹿交配的機會,交配通常在10月進行,小鹿通常在隔年5~6月出生,雌鹿懷孕期227~229天,一胎通常1仔,出生時體重約5~9公斤,無斑點,早熟型,出生後1小時即可跟隨母鹿活動,通常會吸乳1個月,但也可能持續到冬季,約17~41個月性成熟,野外平均壽命4.5年,圈養狀況下壽命20年2個月。</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馴鹿自很久以前就被人獵捕以取用其肉、皮毛、角和其他部位,許多地區的族群曾一度滅絕,後來再被引進復育成功,現在除少數亞種數量較少外,整體而言數量還算穩定。</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引用:http://edic.nict.gov.tw/cgi-bin/bth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馴鹿】